一九七期選載
作者
【編輯室報告】
鮮明的面孔
許悔之
【專題演講】
創作與美學──高行健台南演講紀錄
蔡逸君/整理
【專輯】
襟三江而帶五湖──初唐文壇彗星王勃
歐麗娟
在動盪與激變的年代──拉丁美洲革命英雄切•格瓦拉
戴錦華
【藝典】
新月肉身──有關美索不達米亞的人體藝術
蔣 勳
【當代觀典】
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──讀朱天心《漫遊者》
朱偉誠
鮮明的面孔
◎許悔之
 


 有十年左右吧,已經絕少聽搖滾樂了。二十六歲那年,發現沒辦法把Pink Floyd兩張一套的專輯《The Wall》完整的聽完──那年輕時最喜歡的唱片之一,居然會讓自己感得煩躁不安;就在那時,我覺察到自己不復年輕。不能再欣賞高亢激越抗議合而為一的《The Wall》,我的靈魂質地告別年輕了。因為徹底的認同體制?抑或自然生成之事?我不知道。也許兩者皆有,但無論如何,心裡總泛起感傷,已然不能再為衝撞體制的音樂而感動而狂熱,好似和自己的年輕,割蓆絕交;宛若無法在燃燒中武裝的兵士,不被允許進入黎明時即將光榮的城鎮。
 後來曾經在開車途中聽愛爾蘭搖滾團體U2,感動得流了淚,我以為自己又年輕過來了。其實不然,年輕過去,就永遠不再回頭,不只絕塵而去,更像是,石火電光。
 到愛爾蘭旅行,前去郵政總局,一九一六年復活節時,那裡曾經佈滿彈孔。我想到葉慈〈復活節•一九一六〉詩中所載記的那些人名──MacDonagh、MacBride、Connolly、Pearse,他們年輕嗎?為理想和追求而赴死,他們在彼時,以及永久的未來,都應該是年輕的。他們用最劇烈的震盪翻掀了時間的深潭──那黝深無底的水潭。在生老病死的物理時間之外,他們創造了另一種時間刻度,把自己鮮明的面孔鐫刻於星空之上。
 韓波(A. Rimbaud)不到二十歲就完成了一整個時代最重要的詩歌,後來去了阿爾及利亞販賣軍火;切•格瓦拉未肯享用奪權成功以後的盛宴,繼續在拉丁美洲為他心中的革命志業搧風點火,最後被捕而死;他們將年輕燃燒得透透徹徹,他們是另一種英雄。
 年輕是滿滿的張開的帆,像長風直下海峽的壯遊。
 【年輕】這個專輯裡,有青春最美麗而激越的光和熱,請你來體會當下的年輕,或回想過往的年輕。年輕,何其美好!
 本期新闢專欄【精神之旅】,由解嚴前台大第一代的學運參與者吳叡人執筆,沉浸甚深而詩味豐厚是其特色。當年運動狂飆的青年而今選擇固守思考和學術的陣地,筆下有熾熱的感性和深沉的思慮,值得細品慢讀。
 二月份訪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,當年屢次觸怒堅持單一美學尺度的權力當局,以理論述說和戲劇創作來追索自由──原本應天賦於人的自由。不肯馴服而堅持要發出自己的聲音,這就是年輕可以最接近真言、真實的緣故。
 二月九日,本刊承辦高行健來台的第三場演講,曾由台視現場直播,此期登載演講內容紀錄,以提供對高行健創作美學的精要瞭解。蔣勳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人體藝術的文章,自本期次第刊出。楊牧的〈隱喻與實現〉、朱偉誠評朱天心《漫遊者》的文字,以及陳芳明續寫的《台灣新文學史》第九章,皆為可供觸發的力作。
 張釗維以「交工樂隊」為實例,析論了台灣的民間音樂和鄉土藝術,其中有關於人和土地的深深繫懷。在地的、年輕的抗議之聲,讓我們想起黃蝶祭、反水庫。
 正是年輕,提供了不再年輕的社會另類思維的途徑和行動的熱能,在十倍速的年代,人不應只是虛擬存在,而要有鮮明的面孔,堅實的踏在大地之上。

高行健專號
 
門與窗
 
橋專輯
 
小說新人獎
 
楊牧特輯
 
生旦淨末丑專輯
 
說鬼專輯
何西•馬帝專輯
 
懷念逝去的 詩人專輯
 
旅行簿子專 輯
 
席德進專輯
 
波特萊爾專 輯
 
2000年love事件
 
新世代小說 家聯展